3月初,三明采購聯盟(全國)省際中藥(材)采購聯盟中藥飲片集采報量正式啟動。有業內人士透露,目前數據填報工作已完成。按照慣例,4月下旬或開始企業報名、產品投標報價等工作,最快5月中下旬開標。這意味著,我國首次跨區域聯盟中藥飲片集采大幕正式拉開,超過2000億元的中藥飲片市場或將加速重整。
3月10日,山西省藥械集中招標采購中心發文,按照三明采購聯盟(全國)辦公室《關于開展部分中藥飲片品種相關數據填報工作的通知》要求,組織山西省醫療機構開展中藥飲片集中帶量采購相關品種采購數據填報工作,鼓勵醫保定點社會辦醫藥機構和定點藥店自愿參與本次集中采購。除山西外,山東、寧夏等地也相繼安排中藥飲片報量工作。
通知明確,各醫療機構應根據2021年采購情況,逐一填報目錄品種的歷史采購量、總采購金額、最近采購單價、生產企業和規格等數據。同一品種有多個生產企業供應的,須按同一品種名稱逐一填報。
根據中藥飲片聯合帶量采購清單顯示,此次采購品種包括黃芪、黨參片、金銀花等21種常見的飲片。
中藥飲片是指在中醫藥理論的指導下,可直接用于調配或制劑的中藥材及其中藥材的加工炮制品,是我國中藥產業三大支柱之一,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中藥飲片市場規模就已達到約2200億元,預計2022年將超過2600億元。
但長期以來,中藥飲片規范化難以統一,價格受季節、產地等因素影響較大。像中成藥那樣組織集采,有一定的難度。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在2009-2010年,人參、三七和黨參等核心中藥工業原料曾在一年內出現近10倍以上的暴漲;2020年下半年至今,連翹、生地等大宗原料,同樣出現翻倍上漲行情,且仍有繼續上行趨勢。
而此次集采的21個品種中,年內價格上漲的品種占比較高。21個集采品種中,上漲品種有16個,占比76.19%;其中,價格漲幅超過50%的有7個,包括川芎、山藥、丹參、牡丹皮、白術、麥冬和當歸。
為什么中藥材價格能夠出現如此急劇的波動?帶著這個疑問,記者找到了經營中藥材種植、收購和粗加工的甘肅禾盛農資負責人蔣女士,其表示,絕大多數中藥材都是農副產品,還是有“靠天吃飯”的成分在。
蔣女士說道:“中藥材的生產情況往往會受到上一年中藥材行情漲跌的影響,特別是一些高收益品種將會成為農戶種植和生產的首選。因此,中藥材的種植和生產周期變化也會對未來中藥價格變化造成直接影響?!?/span>
而且最需要注意的是,部分中藥材生產恢復周期需要3-4年,種植難度也相對偏高,如果因為某種原因忽然需求量暴增,那么在一到兩年的時間內實際上市場沒有新貨供應的。
在集采品種中,如麥冬、丹參這些品種,一旦價格持續低迷,產區生產快速調減,供求矛盾極易發生改變;紅花、黨參、當歸如果產地降雨過多,則極易導致植株長勢欠佳,單產能力下降明顯,也就造成產品價格走高。
對于中藥材標準化的問題,蔣女士表示,從整個行業從業者的角度來看,我們都希望能夠有一套比較合理的標準出現,但是實際上這很難。同一個品種,在不同的地域產出后從化學化驗結果來看,數據差距并不大,但市場認可度和醫用效果確實不一樣;其次,哪怕同一地域,不同的年份,如果出現一些極端氣候,產出的東西也會有差別。
記者注意到,本次聯采《中藥飲片聯合帶量采購品種清單》上,針對即將展開聯采的中藥飲片,公示了執行標準、性狀描述、品規編號、規格,以及規格等級。這一切都在解決一個難題“標準化”。
而眾所周知,“中藥”的標準化一向是一個老大難問題,而此次制定的執行標準,能否解決這個問題,對中藥飲片會帶來怎樣的影響?記者就此采訪了專注醫藥行業的基金經理徐天,其認為,以往醫院、藥房是中藥飲片招標的主體,價格幾乎是供貨企業能否中選的核心因素;而此次如果通過集采如果能實現可追溯+優質優價,將提高道地產區飲片的市場競爭力,對整個中藥行業都是有利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徐天強調道,飲片一旦納入集采,可能會出現飲片規格的統一化、價格的穩定化的現象,但是在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隱患的一面。
即集采在整合資源的時候或許出現壟斷原料行為。此前多家中藥企業生產供應時,目標還相對分散,原料也容易組織。而當中標結果集中于幾家企業后,目標則更為突出,炒貨商也就更容易“操縱”中標產品的核心原料,像一些由多種原料組成的復方品種,若有一味冷背原料被掌控,企業生產就可能會受到影響。
最后,徐天總結到,中藥飲片集采已經成為一種趨勢,預計對中醫藥行業長久發展有規范化作用,但是要注意在具體操作中容易出現的市場價格違背基本面波動的問題。
轉自: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8716979431742081&wfr=spider&for=pc
(作者:封面新聞)